linux查看CPU,内存等信息

Linux里,硬件信息在/proc目录下。下面列出常用查询。

测试机器的硬件信息:

查看CPU信息(型号)
# cat /proc/cpuinfo | grep name | cut -f2 -d: | uniq -c
      8  Intel(R) Xeon(R) CPU            E5410   @ 2.33GHz
(看到有8个逻辑CPU, 也知道了CPU型号)

# cat /proc/cpuinfo | grep physical | uniq -c
      4 physical id      : 0
      4 physical id      : 1
(说明实际上是两颗4核的CPU)

# getconf LONG_BIT
   32
(说明当前CPU运行在32bit模式下, 但不代表CPU不支持64bit)

# cat /proc/cpuinfo | grep flags | grep ‘ lm ‘ | wc -l
   8
(结果大于0, 说明支持64bit计算. lm指long mode, 支持lm则是64bit)

再完整看cpu详细信息, 不过大部分我们都不关心而已.
# dmidecode | grep ‘Processor Information’

查看内 存信息
# cat /proc/meminfo

# uname -a
Linux euis1 2.6.9-55.ELsmp #1 SMP Fri Apr 20 17:03:35 EDT 2007 i686 i686 i386 GNU/Linux
(查看当前操作系统内核信息)

# cat /etc/issue | grep Linux
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AS release 4 (Nahant Update 5)
(查看当前操作系统发行版信息)

查看机器型号
# dmidecode | grep “Product Name”  

查看网卡信息
# dmesg | grep -i eth

原文出处:http://www.51testing.com/?uid-225738-action-viewspace-itemid-210333

用mount解决ln命令无法跨分区连接目录

在linux里,把自动备份放到另外的分区。但同时在不改动FTP权限的基础上,仍然可以FTP下载这些备份文件。
首先想到的是用ln建立连接,但发现两个问题。

第一,要连接的目标是目录而不是文件,两个目录又不在同一分区,ln命令无法支持这样的连接。
第二,vsftp默认配置不支持ln连接。

换个思路,使用mount –bind把目录加载过来就可以了。
mount –bind /home/backup /var/www/html/backup

umount命令详细解

功能说明:卸除文件系统。

语  法:umount [-ahnrvV][-t <文件系统类型>][文件系统]

补充说明:umount可卸除目前挂在Linux目录中的文件系统。

参  数:
  -a   卸除/etc/mtab中记录的所有文件系统。
  -h   显示帮助。
  -n   卸除时不要将信息存入/etc/mtab文件中。
  -r   若无法成功卸除,则尝试以只读的方式重新挂入文件系统。
  -t<文件系统类型>   仅卸除选项中所指定的文件系统。
  -v   执行时显示详细的信息。
  -V   显示版本信息。
  [文件系统]   除了直接指定文件系统外,也可以用设备名称或挂入点来表示文件系统。 继续阅读umount命令详细解

安装cband控制apache流量

wget http://cband.linux.pl/download/mod-cband-0.9.7.4.tgz
tar xzvf mod-cband-0.9.7.4.tgz
cd mod-cband-0.9.7.4
./configure
make
make install

configure之前,可能提示没有apx2。需要先yum install httpd-devel。此时确保Testing.repo关闭。

The make install command should have added the mod_cband module to /etc/apache2/httpd.conf. Run

vi /etc/apache2/httpd.conf

and check if you find a line like this:

LoadModule cband_module       /usr/lib/apache2/modules/mod_cband.so

(If you don’t find this line, add it yourself.)